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6:18    次浏览
近日,哈尔滨一群大学生在网上晒出了他们的“毕业照”,不想却饱受非议。这些学生穿着当年“红卫兵”的服装,且给同伴戴上了纸糊的高帽子,做批斗状。有人指责说,一代中国人的痛苦记忆,在这些学生的眼里则成了一场开心游戏,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。当然也有人认为,仅仅对年轻人加以痛斥是不公平的,这么多年来,有谁清楚地告诉过他们那段历史?况且,我们的电视台几乎天天都在播放戏说历史乱点鸳鸯的雷人剧,又有谁站出来对这些同样是亵渎历史的剧集大加挞伐呢?而这些粗制滥造混淆视听的所谓历史剧,对公众尤其是对年轻人的精神影响和毒害究竟有多大,相关部门是否做过评估和考量?想一想,也的确是如此,不能不说,或许是我们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,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但如今摆在我们眼前的已然是一面哈哈镜,往那儿一站,不走形与不出现偏差反倒出鬼了。我也知道,陷入如此境地,不能将屎盆子全都扣在文艺创作上,但文艺作品的特征,注定了它要对此负责。为何要这样讲呢?因为你不可能要求十三亿中国人都去读历史教科书,而十三亿中国人每天却都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,想躲都躲不开。而今,大家更多的是在谈钱。经济社会,钱很重要,眼中有钱也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儿,关键是要取之有道,而不能以牺牲整个民族的文化生态为代价。前天看了部纪录片,名曰《青春致敬青春》。此片讲述了七十年前,一群年轻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,把青春全部献给了东北那片黑土地,他们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特种部队—原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的老兵们。片子拍得很好,悬念环环相套,拍摄手法和视角也很新颖。编导将当代青年与幸存老兵相互穿插:同样的青春,却处于不同的时代;同样的青春,却有着不同的苦闷;同样的青春,却肩负着不同的责任。当相距近一个世纪的两组青春相遇在一起时,给人的强烈感觉是,青春是美好的,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,却各有各的炽热和残酷。而我对这部片子更为关注的,是其中对多位年轻人的采访。例一:主持人问,知道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了14年吗?答曰,抗战不是8年吗,啥时候改成14年了?主持人解释,从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到1945年“八一五光复”,你说是多少年?例二:主持人问,知道8年抗战的起止时间吗?年轻人有些迷惑,进而摇头。例三:主持人问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?答曰,第一句是“起来……”,最后一句嘛,好像也是“起来……”。片子看到这里,欲说无言。